《谣言》读书笔记

《谣言》读书笔记

高中英语组 秦海英

在当今这个网络时代里,谣言满天飞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各种各样的谣言无孔不入,让人防不胜防。对于谣言,我过去的认识一直很浅薄。一直觉得谣言之所以能够有市场,一来是因为很多人的科学素养、文化层次较低,所以才会相信那些可笑的谣言,比如去年日本核事故后,全国人民因为一起经不住检验的谣言开始疯狂地抢购食盐,我觉得就于此有关;二来可能是因为党和政府对言论的管制一直较严格,人们的信息来源有限,这也变相的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空间;三来可能是因为党和政府在人们心目中的可信度在不断的降低,让人们更愿意相信谣言,这也促使了谣言更加有市场!

而在读完了这本桑斯坦著的《谣言》之后,却让我对谣言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也清楚的看到了自己认识的浅薄!我过去一直觉得,在美国这样言论自由度、政府等相关机构的可信度相对较高的国家里,应该没有谣言存在的土壤!但实际情况却相反,正如作者在书中说的那样,谣言一样满天飞,与我们在本质上没什么不同!谣言几乎是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诞生,有着悠久的历史。经验的缺乏、情感和偏见等原因导致了谣言的滋生、传播和影响力的扩大。不管是在美国这样的民主国家还是像我国这样存在管制的国家,都会有谣言存在。

人们不可能对所有事情都了如指掌,尤其是对一些重大的、突发的事件,更是无法了解事件的原貌,可能那些号称是权威人士发布的信息,也不过是个“二传手”而已,俗话说“三人成虎”可能就是这么产生的。

“谣言止于智者”的俗语大家可能都听说过。但按照作者的研究,事实往往正相反。历朝历代、古今中外,在信谣、传谣方面,那些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所谓“智者”往往更甚于目不识丁的所谓“愚者”;而在造谣方面,他们就更是主角了。按照我的感觉,应该在民智不开、人们的科技知识和人文知识普遍低下的条件下,谣言才会肆虐。但现实是,在当今这个网络普及的时代,谣言的数量以及它们传播的范围与速度比以往有过之而无不及!而我认为的,谣言止于信息公开和社会开放的观点,在作者看来就更是站不住脚,按照作者的研究,美国不仅不具有谣言的免疫力,相反,它还是一个谣言充斥的国家,尤其是在危机时刻与选举期间。这也提醒我们,谣言是一种很复杂的社会现象,简单化的思维只会妨碍我们正确认识它!

作者在书中从三个方面解释为什么人们会信谣、传谣。

首先,在认知上,没有人是全知全能的,尤其是在不确定性很强的时刻。无论社会有多么开放、信息有多么公开,也不可能使所有人都知道所有事实的真相。因此,所有人都可能相信那些听起来似乎合理的谣言,包括所谓“智者”。其次,在心理上,所有人都有情感,也包括所谓“智者”,他们会憧憬、困惑、愤怒、厌恶、仇恨、嫉妒、怀疑、恐惧、自信、自卑、无聊。同样,在不确定性很强的时刻,各类情感尤为强烈,而这些感情上的因素会大大增加人们信谣与传谣的几率。最后,在立场上,所有人都存在偏向,也就无法用不偏不倚的方式来处理信息,尤其是所谓“智者”,这样当面对相互冲突的信息时,偏见便使人们更愿意相信与自己立场一致信息,哪怕它们是谣言;偏见也使人们更愿意质疑与自己立场相左的信息,哪怕它们是真相。作者在对谣言传播的过程研究中提到了两个概念:社会流瀑和群体极化。而谣言一般是通过这两个部分重叠的过程来进行传播。社会流瀑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我们倾向于相信别人的所信和所为。如果我们认识的大多数人都相信一则谣言,我们也就很容易会相信那则谣言。当人们追随一些先行者或“领头羊”的言行时,社会流瀑现象就会发生。群体极化效应指当想法相似的人聚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最后得出的结论会比交谈之前的想法更加极端。试想,如果一群人倾向于相信一则有关某个国家有邪恶企图的谣言,这些人很可能在相互交谈之后更加坚信这则谣言。他们还有可能从半信半疑变成对这则谣言的坚信者,即便他们知道的只不过是群体内其他人的想法。

再看互联网在谣言传播过程中的作用,我们中的任何人都有可能在互联网上跟很多人联络。当我们从其中获取信息时,不论这些信息说的是什么,我们都有可能相信它们全部是真的。社会流瀑和群体极化效应都会导致人们相信虚假的信息。那么,我们如何将人们接受错误信息的风险降低呢?最显而易见的答案是:设立言论自由的机制,把人们置于均衡的信息中,让人们接收到知情者发布的更正信息。这样当然是正确的选择。但正如作者所说,人们通常并不是中立地处理信息,其固有的偏见会影响他们对信息所做出的反应。

作者在书中用一个叫偏颇吸收的概念来说明这种现象。偏颇吸收是指人们以一种有偏见的方式来吸收和消化信息。那些已经接受了谣言的人不会轻易放弃相信谣言,特别是当人们对这种信仰有着强烈的情感依赖时,谣言就更加不容易被放弃。在这种情况下,要驱逐人们头脑中的固有想法,简直困难至极。即便是把事实真相呈现在人们面前,他们也很难相信!这段分析其实很有道理,想想自己有时候也确实是这样的!其实,正好作者的分析,谣言很多时候不但与事实相关,还与人们的情感、偏见有关,那么遏制谣言的方式就未必像想象的那么简单了。有人认为:只要及时公布事实真相,谣言自然就会不攻自破。但作者告诉我们,这样做不一定有助于遏制谣言的传播,反倒可能强化对错误观点的坚持。还有人认为,只要保障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谣言的外衣就会很快被一层层剥掉,使它失去插上翅膀、蛊惑大众的基础。但作者引用大量研究证明,信息交换的结果很可能是强化已经存在的观念,对遏制谣言传播毫无帮助。那么,如果仅仅靠摆事实、讲道理不能遏制谣言,那我们应该怎么呢?是不是就要任由谣言满天飞了!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两个方案:

一是法律途径,迫使谣言的制造者与传播者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一些法律责任,用增加造谣、传谣代价的方式阻遏造谣、传谣。在这方面我们做的还是比较到位的。

《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就有相关的规定。而且据不完全统计,近期互联网信息管理部门会同通信公安等部门清理的各类网络谣言信息已达21万多条,依法关闭的网站已达42家。

二是文化途径,人们逐步形成一种文化,了解互联网上大量的信息未必可靠,并对谣言保持警觉,不轻易相信互联网上流传的东西。

不过,这两个方案也存在很大的问题。通过法律途径可能产生“寒蝉效应”伤害言论自由,当然像我们这样的本就没有言论的国家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了;而文化途径可能妨碍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导致不信任文化,这对我们也没有影响,因为在当今的中国人们早就连基本的互信都没有了!

由此看来,对令人厌恶的谣言作者也并没有提出一个很好的杜绝方案。但作者对谣言的产生与传播的分析还是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谣言的。而作者提出的解决方案,虽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只要我们能够处理好其中的利害关系,对减少谣言的存在还是很有帮助的!